比赛开幕式上,奥运冠军吉新鹏的出现让现场瞬间沸腾。 这位厦门本土培养的世界冠军,笑着给选手们示范发球技巧:“手腕要放松,别像拿话筒那么使劲! ”中国记协的田玉红书记宣布开赛时,特意提到:“记者们平时熬夜写稿,这次正好检验下大家的腰和颈椎扛不扛得住。 ”
比赛规则完全“复刻”苏迪曼杯,男单、女单、混双等项目轮番上阵。 最精彩的混双对决中,央视记者搭档地方台主持人,和专业体育记者组合打得难分难解。 有观众发现,某省级电视台的副台长亲自上场打男单,连救三个险球后扶着腰苦笑:“这比开选题会刺激多了。 ”
厦门市记协的工作人员透露,这次特意选在苏迪曼杯场馆隔壁办赛:“打完比赛的记者,可以直接去探访中国队备战现场。 ”果然,第二天就有参赛者溜达到凤凰体育馆,围观工作人员调试LED大屏。 一位北京来的体育记者摸着场馆墙壁说:“这儿的空调出风口设计,和东京奥运羽毛球馆很像。 ”
除了打球,主办方还安排了城市采风路线。 28支队伍分头打卡环东浪漫线的彩虹跑道、五缘湾的游艇码头。 在集美大学校园里,一群记者偶遇学生羽毛球社团,临时组了场“媒体VS学生”友谊赛。 有选手在海上自行车道骑行时感慨:“别的城市地铁挤满上班族,厦门早高峰的公交车上,总能看到背着球拍的人。 ”
说到厦门人的羽毛球狂热,数据很惊人——全市长期在室内场馆打球的有10万人,每年大小比赛超过80场。 在湖里区的社区球馆,工作日晚场需要提前三天预约。 出租车司机老林是业余高手,他车上常备球拍:“接完晚班机的外地游客,经常直接被拉去球场切磋两局。 ”
这次来参赛的记者们,还挖到了不少“冷知识”。 比如厦门大学1921年建校时,陈嘉庚先生就在校内推广羽毛球;中国第一个羽毛球国家队训练基地就设在鼓浪屿,80年代栾劲在这里练出“中国式劈杀”绝技。 现在厦门中小学体育课,羽毛球是必修项目。
赛事晚宴上,各队记者交换的不只是名片。 上海联队的摄影记者,正和广东同行讨论如何用慢镜头拍扣杀;经济日报的编辑拉着旅游频道小编,商量做个“厦门羽毛球地图”选题。 就连裁判席上都藏着故事——主裁判是位退休的体育版主编,他掏出的黄牌上印着“注意版面字数”。
苏迪曼杯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也混在观众席里“偷师”。 看到记者们在场边用手机直播比赛,他们眼睛发亮:“这帮人打球专业,传播更专业! 到时候苏杯的热搜就靠他们了。 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