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奇迹有颜色,那一定是中国红!
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仅用了4个小时就惊艳了世界。
击缶倒计时、美轮美奂丝绸之路、真人活字印刷、从永定河沿着天安门的路疾步走向鸟巢的大脚印、五环飞天、高举圣火的李宁腾空飞翔,点燃圣火……
每一帧、每一幕都将观众热情达到沸点,燃爆全场。
鸟巢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,可谓是21世纪十大建筑奇迹之一,更是第四代体育建筑的典范。
从2003年开始建造,占地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,耗费34亿人民币,究竟有多牛。
技术的突破
鸟巢的建设是一个技术与创新的传奇。
这座建筑物出自雅克·赫尔佐格、德梅隆、李兴钢等著名设计师之手。
这里涉及一个冷知识,举办奥运会的体育馆基本没有顶棚,所以鸟巢原来并不是“鸟巢”,
所以就会导致有“乱七八糟”的线条出现。
从这就能看出,这座钢结构巨型体育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设计和施工难题。
最大的挑战之一是 如何实现如此庞大且复杂的结构体系,特别是在保持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,解决钢结构的制造与施工问题。
为了突破这一问题,工程师们突破了传统材料的限制, 采用了自主研发的Q460高强度钢材。
这种钢材具有优异的抗拉强度和延展性,能够满足鸟巢外形独特、规模庞大的要求。
在材料选用上,鸟巢的设计突破了常规的钢结构框架,采用了形似鸟巢的交织网状设计,不仅美观独特,也保证了结构的稳固性和耐久性。
鸟巢的建设还面临着施工难度极大的工期和技术要求。
设计师和施工团队采用了许多新型施工工艺和技术,包括精密的钢材切割与焊接工艺,确保了每一根钢梁都精准对接,保持了整体结构的完美。
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计算和测试,确保鸟巢不仅是奥运会的象征,也是一座建筑奇迹。
随着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攻破,鸟巢的成本也在上升。
高昂的运营成本
鸟巢的建设不仅是一项技术成就,也是一项巨大的财政投入。
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, 鸟巢的建设费从最初的22.67亿到后来高达34亿人民币。
这一数字背后,是数年如一日的设计、材料采购、施工和设备安装,还有优秀的产业工人,确保每个细节都完美无缺。
尤其是在材料选择上,工程团队选择了自研的Q460钢材,这种高强度钢材大大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,但也推高了成本。
然而,建设完成后的运营成本同样高昂。
鸟巢每年需要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用于维护和运营,这些费用包括设施的定期检查、设备的更新、日常清洁和电力消耗等。
难道真的如网友所猜测一样,奥运会落幕后,鸟巢就成为一地鸡毛吗?
失败的例子
鸟巢,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,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象征。
然而,在全球范围内,许多其他城市的体育场馆建设未能成功运营,提供了宝贵的反面经验。
如,悉尼的奥林匹克公园虽然设施完备,但未能有效吸引长期观众,导致设施的利用率较低,且运营维护成本居高不下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鸟巢不仅在奥运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,其后期的转型也表现出色。
鸟巢自奥运会后,持续举办各类大型活动,如演唱会、体育赛事等,确保了其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长期延续。
鸟巢的运营管理团队善于通过与各方合作,创造多元化的盈利模式。
相比之下,悉尼等城市的失败案例则缺乏灵活的运营策略,导致其体育场馆在退役后缺乏吸引力。
鸟巢的成功,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智慧,更为未来的大型场馆运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。
鸟巢,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,自2008年起便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。
但8000万的护理费,也让鸟巢觉得不香了,折合每天的22万护理费难道不是一个“烫手山芋”吗?
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,流水般的护理费,很多网友更是觉得,还不如拆了。
幸运的是,我们的鸟巢与国外失败的奥运赛场一样,而是重新获得新生。
居然还是最为低调的“赚钱巨兽”。
自给自足
鸟巢不仅是体育赛事的举办地,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商业中心,具备强大的盈利能力。
鸟巢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。
首先,鸟巢通过举办大型赛事来吸引观众。
奥运会后,鸟巢依然承办了多场重要的国际赛事,包括世界杯预选赛、世界田径锦标赛等,赛事门票的销售为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。
其次, 鸟巢的演唱会和文化活动成为盈利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明星和观众,门票收入和品牌合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。
最重要的一点,鸟巢作为旅游景点,每年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,游客的门票和纪念品销售也贡献了可观的收益。
这些隐形的收益,虽然看不见摸不着,但如果真的将鸟巢拆了,收益肯定会跌。
鸟巢还积极发展商业合作,与众多品牌和企业建立了赞助与合作关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